中国的东南沿海,曾经是无数企业的摇篮,工厂林立,机器轰鸣,撑起了“世界工厂”的名号。可最近几年,情况变了。
不少企业收拾行囊,远走越南、印度,甚至东南亚其他国家,就是不愿意搬到国内的中西部。
这事儿让人纳闷:中西部地价便宜,政策优惠,离沿海也不算太远,为啥企业宁可漂洋过海,也不愿西迁?这里头的原因可不简单,成本、地缘、政策、产业链,每一个环节都在推着企业往外走。
企业为什么宁愿去越南、印度,也不愿去中西部?答案得从几个角度拆开看。首先是成本。人工成本是最大的驱动因素。
2021年,深圳的工人月薪普遍6000块以上,越南却只有2000块左右,印度更低,平均1500到2000块。这种差距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展开剩余78%比如富士康,2019年到2022年间,把部分生产线从郑州搬到越南和印度,直接省下大笔人工开支。地价和租金也差不少。
深圳的工业用地动辄每平米几百块,越南的工业园区三年免租,印度也有类似政策,建厂成本低了三成不止。
原材料和供应链配套是另一个关键。深圳的产业链有多牛?方圆50公里,啥零部件都能找到,供应商送货不过两小时。中西部可没这条件。
武汉的产业链稍微好点,但跟沿海比,还是差一大截。越南和印度虽然供应链也不完善,但正在快速补课。
胡志明市附近的工业园区,已经有了塑料、金属等基础供应商,印度班加罗尔也在建电子产业集群。加上两国政府给的税收减免,比如越南五年免所得税,印度4%到6%的生产补贴,企业算下来能省不少钱。
地缘位置和市场优势也让越南、印度更有吸引力。越南在东南亚的中心,胡志明港离国际航线近,货轮一周就能到美国西海岸,运费比从重庆发货低20%。
2022年RCEP生效后,越南对东南亚和日本的出口关税更低,市场准入更方便。印度也有自己的优势,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,加上跟欧美国家的贸易协定,让企业能轻松打入国际市场。
中西部虽然有“一带一路”的加持,但物流主要靠铁路,运到欧洲得15天以上,效率跟海运没法比。
营商环境也有差距。越南和印度为了拉外资,政策给得足。越南的工业园区管理规范,政府审批快,印度虽然政策有时不稳定,但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对电子、纺织这些行业补贴力度大。
中西部的政策也不差,比如重庆、武汉有税收减免和物流补贴,但执行起来总有点慢半拍。企业去中西部考察,常常发现园区基础设施没跟上,供电、物流时不时出问题。越南和印度的工业园区虽然也有短板,但政府服务更主动,审批效率高。
当然,外迁不是没风险。越南工人的技术水平普遍比中国工人低,培训成本高。印度政策变动多,工会要求严,管理起来费劲。
供应链重组也麻烦,原材料进口周期长,本地供应商质量不稳定。富士康在越南建厂后,初期因为供应链问题,生产效率掉了10%。长期看,核心技术外流也是个隐患。
企业把生产线搬出去,技术和管理经验可能被当地学走,对国内的产业升级不利。目的地国家也有风险,比如越南、印度产业太集中,可能导致经济单一化,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。
从宏观看,企业外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不小。富士康从郑州撤走部分生产线后,当地就业岗位少了数万个,周边的小商贩、餐馆生意都受了影响。
供应链企业订单减少,有些甚至关门。2022年,郑州的工业园区空置率明显上升。外迁还可能让中西部的产业升级慢半拍,毕竟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了,高端制造业还没完全跟上。
国内的情况也在变。2023年,重庆的电子产业集群有了起色,政府投了大笔钱修铁路、建物流中心,缩短了跟沿海的距离。武汉的工业园区也吸引了不少高端制造业,政府给的研发补贴和物流补贴力度不小。
2024年,中西部的电子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,重庆、武汉成了新的制造高地。一些企业开始回流,比如部分手机零部件商从越南搬到重庆,靠着政府的支持站稳了脚。
2024年,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%,出口份额接近15%,中西部的高端产业集群逐渐成型。政府还在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,培养技术人才,补齐产业链短板。
外迁的浪潮还在继续,但中国的应对也在加速。优化产业结构、平衡区域发展、提升综合竞争力,这些都在一步步推进。
企业走出去是市场选择,但国内的努力也在让中西部慢慢追上来。未来,中国的制造业会更强,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,都有机会站上新高地。
发布于:河南省迎客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